“如何进入法律的世界:法学阅读、研究和写作”讲座顺利举行
讲座快报
讲座伊始,雷槟硕老师和冯德淦老师分享了各自的求学经历与法学学习经验,讲座氛围轻松,同学反响热烈。
随后,两位老师就“如何进行法学阅读、研究和写作”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展开论述。
首先,对于法学阅读,雷槟硕老师表示“兴趣”为积极阅读和学习的关键所在。阅读是个性化的选择,阅读内容也与个人的兴趣点密切相关,不必拘泥于学术科研目的,而是应当在本科硕士阶段培养阅读的爱好与思考的习惯。
冯德淦老师则补充强调了“积累”的重要性。对于法学学子,特别是本科同学,在刚开始阅读法学著作时通常会感到困难,尤其是外文翻译而来的著作,由于知识储备及翻译特性,势必导致文章深奥晦涩。此时切不可产生畏难情绪,而应当坚持阅读;亦不必设定过高要求,只需读有收获即可,重点在于徐徐渐进和日积月累,在有目的读书和无目的读书中吸收知识,感受快乐。
其次,对于法学研究,雷槟硕老师以自己用“案例参照”作为研究起点举例,提出了两点建议。第一,建议同学们研究前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起点。限于精力的有限性,个人做学术研究时无法实现事无巨细、面面俱到,因此需要找到一个感兴趣的起点切入,再进一步发散思考,这样有助于限缩研究范围,从而明确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与领域;第二,在进行法学研究的过程中,要时刻带有“问题意识”,并且在学术创作中要心态平和,保持谦卑,脚踏实地。
冯德淦老师提出,法学研究的论题多来源于法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,可以从司法案例、社会新闻中,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,并在相关知识点上深入研究。此外,冯老师强调,要开展深入的法学研究,需要不断地积累、整理、反思、请教,请教的对象则不限于老师、同学等,有时没有太多法律知识的人的思路反而能给予更大的启发。
最后,对于法学写作,冯德淦老师提出三点主张。第一,由于我国法学研究整体偏重问题导向,以及学术项目等任务的要求,学者在法学写作中常常追逐热点。这就要求在进行法学写作前明确自己的目的与需求,并选择不同的写作方法;第二,避开“创新”误区,需要明确人文社科类写作创新十分困难,切忌“为创新而创新”和好高骛远,对于本科及硕士同学,深入研究后把问题讲述清楚就已足够;第三,要不断打磨论文,好的论文是不断修改的结果,不可抱有“怕麻烦”的心理,应当不厌其烦地完善自己的文章。
雷槟硕老师补充强调了法学写作中“修改打磨”的重要性。论文写作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改的过程,在修改中甚至可能推翻自己已发表的论文观点。即使是耶林、凯尔森、霍布斯等法学大家,也要穷尽一生去思考和探索,经过否定之否定,对过往观点与论述不断修正后才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。
在讲座的最后,两位老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关于法学学习的困惑和疑问。在热烈的掌声中,本次讲座圆满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