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”讲座顺利举行
讲座伊始,胡键教授先通过民国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对钱穆所著《国史大纲》的点评,引出学术研究与学术规范的重要性,然后借用“STUDY”一词,分别从“Sight”、“Technique”、“Understand”、“Discipline”、“Yoke”五方面阐述了对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的见解。
“Sight”即看见、发现问题。胡教授指出,在开展学术研究时应当有问题意识。在研究选题方面,首先,一个成功的选题应能揭示出有价值的研究目标取向,并且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。其次,选题的范围不宜过大过小,研究过于宏观的问题,则论述资料往往不能支撑论点,研究难以深入,犹如蜻蜓点水;研究选题过小,沉迷于琐碎问题研究,容易使研究失去价值和品味,无法真正反映事物发展趋势,难以揭示出事物发展基本规律。最后,要勇于对学术问题提出质疑,但质疑的前提是进行了深入研究,必须有理有据,而不能随便怀疑。
那么如何“发现”问题呢?胡教授重点介绍了两种方法,第一种方法是文献阅读,要在前人的研究中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。进行文献阅读时应当梳理研究相关问题的发展脉络,不但要进行国内国外的共识性研究,也要开展从古至今的历时性研究,避免“下笔千言,满纸废言”的低水平重复研究。此外,阅读时应当选择权威文献,即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、论著或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、论著。第二种方法是实践调查,胡教授以我国革命时期土地法律的修改发展为例,揭示出“实践调查是十月怀胎,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”的道理,强调实践调查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。
“Technique”即研究的技巧、方法。胡教授以风趣的例子指出思想启迪比研究方法更重要。西方学界多采用量化研究、模型研究等方法,相较思想内容,更在乎方法的科学性,这容易陷入“精致的平庸”陷阱。胡老师强调,“条条大路通罗马”,研究方法没有最好的,只有最合适的。运用研究方法是为了解决问题,而不是为了解释问题,没有理论关怀与思想温度的研究,任何好的方法都只是摆设。
“Understand”即理解、领会问题,对此胡教授提出了理解问题的两个方法。首先理解问题要“回到历史”,但不能仅回到某一段的历史,这无异于“断章取义”,而应回到历史的起点,对所涉问题的发展脉络进行全面梳理;其次要能够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,他以凯恩斯、哈耶克两位好友持续一生的学术论战佳话,阐述了学术“对话”与“争鸣”的重要性。注重与其他学者的学术对话与论战,对他人的理解提出合理质疑,有助于加深自己对于问题的透彻理解,推动整体学术进步。
“Discipline”即研究规范。学术规范包含三个层次。首先是学术研究活动的规范,如遵守文献合理使用规则、引证标注规则等,应当杜绝抄袭剽窃、篡改数据、虚假注释等不规范行为;其次是学术制度的规范,如学术管理制度、学术评价制度等,进行学术评价时不应一味以论文数量为标准,不能用行政评价代替学术共同体评价;最后是学术研究道德规范,胡教授强调不能把学术批评等同于对人的批评,应当宽容对待不同学术观点,不能“党同伐异”。
“Yoke”即知识的驾驭、联结,胡老师指出这是学术研究的最佳境界,王国维先生《人间词话》中成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即使如此,学者若有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第二种境界,即足以成名成家,达到了“驾驭”的状态。胡老师特别强调做学术研究要甘于寂寞,静心、潜心研究,不断打磨。只有在钻研过程中深觉痛苦,在做出成果时倍感喜悦,才称得上是成功的学术研究。